铭记历史 致敬英雄
——“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”主题征文
计划发展部 孟 超
2020年9月3日,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,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向抗战烈士敬献花篮,7个花篮一字排开,摆放在象征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大型浮雕《铜墙铁壁》前,花篮的红色缎带上写着“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”。
天地英雄气,千秋尚凛然。在14年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特别是8年全面抗战的艰苦岁月中,千千万万的抗战英雄抛头颅、洒热血,谱写了感天动地、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。
——战斗英雄张富清
1924年,张富清出生于陕西汉中洋县。1948年3月,他成为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的一名战士,在烽烟滚滚的战场上,每次战斗都主动要求担任突击队员。1948年6月,在壶梯山战役中任突击组长,攻敌碉堡,使后边部队顺利前进;1948年7月,在东马村带突击组6人,负伤不下火线,为后续部队打下缺口;1948年9月,在临皋负责搜索,完成截击敌人任务。1948年11月,作为配合淮海战役的一次重要战役,发生在陕西蒲城的永丰之战,战况异常惨烈,“一夜之间换了3个营长、八个连长”。他带领战友,“第一个带头跳下了4米高的城墙”。
张富清在解放大西北系列战斗中英勇善战、舍生忘死,荣立西北野战军特等功一次、军一等功一次、师一等功一次、师二等功一次和团一等功一次,并被授予军“战斗英雄”称号、师“战斗英雄”称号和“人民功臣”奖章 。
——抗战老兵叶道清
1924年,叶道清出生于安徽省铜陵市铜陵县。1941年,未满17岁的他成为新四军7师的一员,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。因政治坚定、作战勇敢,他很快便成为皖南支队铜大2连的6班长,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在1943年的一次战斗中,叶道清被敌人的炮弹炸得全身血肉模糊,右腿骨裂,昏迷了一个星期之久。许多战友都以为他不行了,但意志坚强的他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,几个月后奇迹般地康复归队了。抗战胜利后,他所在的7师20旅被编入华东野战军6纵。从此,他随部队南征北战,飞兵吐丝口,合围孟良崮,鏖战沙土集、驰骋黄淮海。孟良崮战役中,叶道清在抓整编第74师的俘虏时,右手大拇指在肉搏中被俘虏咬断,从此再不能伸直。
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,叶道清历经大小战斗无数,多次立功受奖,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,是名副其实的抗战英雄。
——“八百壮士”杨养正
近期上映的电影《八佰》讲的是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,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与租界一河之隔的上海四行仓库,孤军奋战4昼夜,誓死保卫国土不被倭寇侵占的壮烈英雄事迹,为壮声势,实则四百余人的队伍对外号称八百人。影片中,白恩饰演的杨德余(杨养正)在日军夜袭四行仓库时做出了打开照明灯的决定并击退了日军,而这段情节正是根据杨养正的自述真实还原。影片结尾还展现了几位“八百壮士”典型人物的真实图片和简短经历,杨养正也位列其中。
杨养正原名杨德余,生于1914年,祖籍湖北随州。1937年“八一三”淞沪抗战时,任中国军队第88师262旅524团1营1连1排排长,淞沪会战后期,他在谢晋元团长的领导下,坚守四行仓库四天五夜,在保卫战中负伤失去左眼。1937年10月31日,部队奉命撤入租界,被租界解除武装,送进“孤军营”。1941年至1942年底,杨养正先后被日军关押在宝山营房、南京老虎桥第一模范监狱、安徽芜湖对岸裕溪口。1943年2月,在新四军游击队的帮助下顺利出逃,后辗转到重庆,“八百壮士”最后一人杨养正于2010年12月16日去世。
抗战时期涌现了无数像张富清、叶道清、杨养正这样的抗日英雄,75年前,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毅然从军,为了社稷苍生、民族大义,穿越血雨腥风,经历烽火硝烟,他们是抗战历史的亲历者,也是世界和平的创造者。一寸山河一寸血,让我们传承信仰,铭记历史,向英雄致敬!